【襄阳中青年文艺家风采】张玉慧:匠心传承襄河道坠子

襄阳文艺网2019年11月04日点击量:6011
“说起这匹马,可是不一般,身长有丈二,身高八尺半,能穿山能跳涧,一马扑到两军阵,得住大将吃一个,得住小军吃个半……”在襄阳市艺术学校教务办公室,张玉慧现场表演了一段曲艺《呼家将》,妙语连珠,诙谐有趣,曲调和美,让人耳目一新。
张玉慧是襄河道坠子传承人郝桂萍的亲传弟子。作为一名曲艺演员,她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,默默守护着曲艺文化,努力保护、传承、推广襄河道坠子。

结缘

  汉江中上游以襄阳为中心,上至老河口、下至宜城的区域,俗称襄河,襄河流经区域被坠子艺人们称为襄河道。清末民初,很多河南坠子艺人来到襄河道说书谋生,在襄河流域落地生根、广收艺徒,培养造就了一批襄河道本土的坠子艺人。

  张玉慧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河南农村,这个时期农村娱乐活动很少,茶余饭后,人们愿意坐在一起听说书先生唱两句,增加点儿乐子。张玉慧两岁时,县城坠子艺人郝桂芝来村里表演,吃住都在张家,两家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张玉慧性格活泼开朗,郝桂芝很喜欢张家这个小女儿。

  张玉慧15岁时,正赶上郝桂芝收徒,张玉慧便被父亲带到谷城拜师。由于唱腔、节拍均把握得不错,她被留了下来,与坠子结下缘分。那时候泡茶馆、听坠子在襄阳是一种盛行的大众休闲娱乐活动,樊城四官殿一带茶馆众多,张玉慧就在茶馆里开始了学艺之路。

学艺

  “来茶馆的大多是男性,抽烟的人多,茶馆里烟雾缭绕,练习又很辛苦,我才十几岁,有些抵触,总想着回家。”张玉慧回忆说,后来听老师说大书,有意思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她学河南坠子的兴趣。刚开始学习坠子时,老师让她唱大书前面暖场的“书帽”部分。首次在茶馆众人面前表演,张玉慧紧张得快要哭了,但是台下观众的掌声给了她信心。

  张玉慧记性很好,每天早起练唱功、记韵律,上午听老师说,下午就能唱。经过几年的磨炼,她逐渐领会了河南坠子的风格和唱腔精髓,打简板、记唱词的功力大有长进,唱起坠子来游刃有余。三年的学习之后,她在谷城茶馆单独表演了《呼家将》,赢得众多听众喝彩。

  出师后没多久,她成为原襄樊市歌舞团的一员,师从郝桂萍。当时歌舞团每年约有100场演出任务,每天下午她都要在茶馆里说书,两三个小时下来,嗓子都嘶哑了,第二天又要接着演出。“有时候也苦苦思索怎么表现才能让观众更喜欢,总之,说坠子不是个轻松的技艺。”张玉慧说。

传承

  上世纪90年代,张玉慧因工作需要转而从事艺术教育,培养了不少优秀学生。作为襄河道坠子第三代传承人,在工作之余,她寻找各种机会向大师们学习。经过多年锤炼,她的表演更加沉稳大方,注重通过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,深得郝桂萍老师真传。

  多年来,张玉慧演出的节目有襄河道坠子长篇大书《隋唐演义》《包公案》《呼家将》等。她2007年表演的作品《蓝天白云作见证》在中国曲协大赛上获三等奖;2008年演出的《祖孙仨》获湖北省曲艺最高奖第十一届百花书会表演一等奖;2015年9月演唱的襄河道坠子《草莽秀才》喜摘第十三届百花书会一等奖;在2018年举办的第14届百花书会上,凭借说唱襄河道坠子《诸葛出山》获表演类一等奖。

  张玉慧还与襄阳著名曲艺理论家董治平等人一起,努力将襄阳曲艺文化推广出去。2016年,襄阳市申报的河南坠子“襄河道”流派(简称襄河道坠子)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。为了学到正宗的襄阳方言,使自己的表演更具襄阳味儿,她甚至特意去菜市场和一些老太太攀谈。

  “目前,襄河道坠子拥有的受众比较多,但‘唱得响、留得住’的精品有点儿少,还缺少年轻人加入。”张玉慧说,“现在我的孩子也在学这个,主要是学伴奏技巧,因为伴奏老师已经近80岁。孩子学得不错,还创作了一些作品。”(全媒体记者王艳萍 实习生刘涛 刘瑞兵


视频报道链接:
http://xiangyang.cjyun.org/xyxwct/p/232163.html(【襄阳中青年文艺家风采】张玉慧:匠心传承“襄河道坠子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