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市作协】襄阳网文“她力量”:执笔闯“江湖” 敲出半边天

襄阳日报2025年07月02日点击量:119

近日,中国作协发布的《2024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》显示:中国网文用户达5.75亿人,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人。在襄阳,一支由480余名女作家组成的“娘子军”正用文字劈开一方天地,其中有100余人活跃在网络文学前沿,撑起襄阳网文的“半边天”。

6月14日,襄阳市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分会妇女联合会正式成立。这是湖北省首个在网络文学领域成立的妇联组织,近百名女性网文作者齐聚襄阳,宣告“她力量”在数字江湖的集结号正式吹响。

草根执笔——从市井烟火到数字江湖

“80后”全职妈妈“扇子酱”的故事,是无数“妈妈作家”的缩影。怀孕辞职后,她在尿布与奶瓶的缝隙间,开启了自己的网文生涯。打开“扇子酱”的作品列表,扑面而来的是密集的关键词:穿越、重生、美食、团宠……这些标签构成了一套网络文学的“流量密码”。15年后,她的网文火了。她的创作,始于补贴家用的现实,却意外撑起了经济独立与精神寄托的双重天空。

1993年出生的“天初破晓”,大学毕业后便一头扎进网文世界。“没有上过班,网文创作就是我的职场。”近十年的耕耘,560万字的积累,她的《我召唤的神灵全球第一》荣登现言组年度盘点优秀作品榜单。她的作品大多以女性角色为主角,涉及幻想、爱情和成长等主题,深受读者喜爱。如今,她与志同道合的丈夫组成了“写作夫妻档”,在此起彼伏的键盘声中,奏响了属于他们的奋斗乐章。

襄阳的“她江湖”同样星光熠熠。“梵鸢”的小说被改编成网络剧《倾世锦鳞谷雨来》,在爱奇艺连续被“封推”三个月;网文作家“墨九”,已成长为知名影视编剧,十余部作品被打造成影视剧;朱红艳深耕襄阳历史,在她笔下,女性是最为耀眼的存在;张莉从商海女强人转为美文作家……她们证明,网文江湖的“入场券”,不看出身,只论笔锋。

襄阳市网络文学学会会长张旗表示,襄阳现有市级作协会员1100多人,其中女作家480多人,而活跃在网络文学前沿的女作家,约占女作家群体的三分之一。这是一股从生活深处崛起且不容忽视的创作力量。

笔锋进化——从“恋爱脑”到“造局者”

“十多年前的读者爱看‘虐恋情深’,现在,她们要自立门户,要‘我命由我不由天’!”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但忆玲,曾在“文学名家进襄阳”讲座上这样说。这位曾自嘲“一无是处的家庭妇女”,凭借码字实现了财务与精神双重自由的故事,本身就如同一部励志网文。

襄阳女作家笔下的女性角色,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蜕变,折射出新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。

“扇子酱”的代表作《农家女厨神》正是新浪潮的注脚。主角云叶从现代美食世家穿越至古代农家,凭借一道“黄金蛋炒饭”逆天改命。这类凭借“硬核技能”逆天改命的叙事,精准地击中了当代年轻人对“真本事改变人生”的深切渴望。

朱红艳的笔触,则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温度。翻阅《襄阳耆旧记》,那句对诸葛亮之妻黄月英“黄发黑皮”的寥寥记载刺痛了她。“诸葛亮光环太盛,他身边的女人怎会平庸?”她写的黄月英,这个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女子,不仅文韬武略兼备,还是一个发明家。《萧妃传》里的亡国公主,打破了“红颜薄命”的窠臼,展现出超出常人的智慧与韧性。她认为,女性视角能为历史叙事注入温度,史书多记载男性功业,但那些沉默的女性,同样影响了时代。

“马甲文”(隐藏身份的大佬女主)的痛快打脸,“人间烟火气”的逆袭奋斗,再到构建神灵宇宙的宏大女主,女作家笔下的女性角色,早已挣脱了“爱情附庸”的牢笼,成为掌控自身命运、智勇双全,甚至影响世界的“造局者”。

市场生存——在网文江湖中乘风破浪

网文江湖竞争激烈,风向瞬息万变。“她力量”在“流量浪潮”中,逐渐摸索出独特的生存之道与价值坚守。

“天初破晓”认为,当下行业的最大挑战来自市场风向的快速更迭。全职作者需持续研究热门作品,从分析榜单书的叙事结构,到捕捉读者评论中折射出的偏好变化,既要跟紧市场,又要保留个人风格。尽管短视频与短剧对网文的流量造成了冲击,但她坚信,深度阅读的需求始终存在,关键在于创作者能否在套路与创新间找到平衡。

“扇子酱”表示,传统文学创作就像襄阳到北京坐火车,路线相对固定。网文创作则像开网约车,得随时准备为“乘客”(读者)改道。对于短剧的冲击,她觉得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,很多爆款剧都改编自网文。面对市场多变、竞争激烈的压力,“扇子酱”对行业前景充满信心。她认为,作者需要不断学习、提升实力。对于新人,她中肯地建议:要认清写作目的,研究市场,同时不忘积累生活阅历、拓宽知识面,这才是长久立足的根本。

“如今已经有许多优秀的作者,开始与自媒体结合,很多人在抖音等多个平台,进行网文教学,让更多人了解网文作者的日常,同时增加了一份额外的收入。”当AI写作引发行业忧虑时,网络作家、编剧朱随的观点一针见血,一部真正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,必然有一个强大的、倾注了人类情感的内核。AI复刻不了人类丰富的情感与独特的生命体验,也就取代不了人类的创作。

“网文这碗饭,大火靠命,小火靠勤。”但忆玲与作家们分享了她的“重庆经验”,给全职妈妈开写作课,其中一位山区妹子写出《死后才知,我竟是京圈太子白月光》,拍出多个版本,引爆短剧热潮。或许有人觉得一些网文肤浅、套路化,但对很多普通人,尤其那些被困在厨房、田地、流水线的女性来说,它是一根实实在在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
这份力量,真实地改变了很多个“她”的人生轨迹——故事里的“她”在变,故事外的她们,也在变。